国产高清视频_你个小荡货再浪点_二男操一女_320lu最新se自拍区块涩

中醫中藥百科網【官網】

設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于我們|聯系我們|網站地圖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果實籽仁類中藥

蓖麻子

  • 中醫中藥百科網 gdszhonghui.cn
  • 發布時間:2021-05-19 14:16:21
  • 來源:中醫中藥百科網

蓖麻子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蓖麻子

(《唐本草》)

【異名】萆麻子(《雷公炮炙論》),蓖麻仁(《圣濟總錄》),大麻子(《中國藥植志》),紅大麻子(《藥材學》)。

【來源】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種子。

【植物形態】蓖麻(《唐本草》),又名:牛蓖子草、紅蓖麻、勒菜、杜麻、草麻。

一年生草本,在熱帶變成多年生灌木,高2~3米,莖直立,無毛,綠色或稍紫色。具白粉。單葉互生,具長柄;葉片盾狀圓形。直徑20~40厘米,掌狀分裂至葉片的一半以下,7~9裂。邊緣有不規則鋸齒,主脈掌狀。花單性,總狀或圓錐花序,頂生,下部生雄花,上部生雌花;苞及小苞卵形或三角形;雄花花被3~5,裂片卵狀三角形,無花盤,雄蕊多而密,合生成束;雌花的苞與雄花的相同,花被同雄花而稍狹,無花盤及遺形雄蕊,雌蕊卵形,子房3室,花柱3,紅色,頂端2叉。蒴果球形,有刺,成熟時開裂。花期5~8月。果期7~10月。

全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。

本植物的根(蓖麻根)、葉(蓖麻葉)以及種子榨出的油(蓖麻油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
【采集】秋季果實變棕色,果皮未開裂時分批采摘,曬干,除去果皮。

【藥材】干燥種子略呈扁的廣卵形,長8~18毫米,直徑6~9毫米。腹面平坦,背面稍隆起,較小的一端,有似海綿狀突出的種阜,并有臍點,另一端有合點,種臍與合點間的種脊明顯。外種皮平滑,有光澤,顯淡紅棕色相間的斑紋,質堅硬而脆。內種皮白色薄膜狀,包裹白色油質的內胚乳;子葉2枚菲薄,位于種子中央。氣微弱,味油膩性。似粒大、飽滿、赤褐色、有光澤的為佳。

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。

【化學成分】種子含脂肪油40~50%,油餅含蓖麻堿、蓖麻毒蛋白及脂肪酶。種子中分出的蓖麻毒蛋白有三種,即蓖麻毒蛋白-D、酸性蓖麻毒蛋白、堿性蓖麻毒蛋白。

【藥理作用】①瀉下作用

蓖麻種子中的油本身并無致瀉作用,在十二指腸內受脂肪分解酶的作用,皂化成蓖麻油酸鈉與甘油,蓖麻油酸鈉對小腸有刺激性,引起腸蠕動增強,小腸內容物急速向結腸推進,在服藥后2~6小時,排出半流質糞便,排便后可有暫時的便秘;加大劑量不能增強效力,未水解部分很快排泄到大腸,蓖麻油酸吸收后,與其他脂肪酸一樣在體內代謝分解,因此,蓖麻油作為瀉劑是比較安全的;由于味道不好,可以制成乳劑內服。蓖麻油能阻礙山道年的吸收,并非由于腹瀉引起。

②其他作用

蓖麻油本身刺激性小,可作為皮膚滑潤劑用于皮炎及其他皮膚病,作成油膏劑用于燙傷及潰瘍,種子的糊劑用于皮膚黑熱病的潰瘍,此外可用于眼瞼炎;作為溶劑以除去眼的刺激物,局部應用于陰道及子宮頸疾患。

【毒性】蓖麻子中含蓖麻毒蛋白及蓖麻堿,特別是前者,可引起中毒。4~7歲小兒服蓖麻子2~7粒可引起中毒、致死。成人20粒可致死。非洲產蓖麻子2粒可使成人致死,小兒僅需一粒,但也有報告服24粒后仍能恢復者。蓖麻毒蛋白可能是一種蛋白分解酶,7毫克即可使成人死亡。蓖麻子中毒后之癥狀有:頭痛、胃腸炎、體溫上升、白細胞增多、血象左移、無尿、黃疸、冷汗、頻發痙攣、心血管虛脫:中毒癥狀之發生常有一較長的潛伏期。蓖麻毒蛋白引起大鼠急性中毒,主要產生肝及腎的傷害,碳水化物代謝紊亂,蓖麻中的凝集素可與血球起凝集作用。湖州農村將蓖麻子炒熱吃未見中毒,可能由于加熱使蓖麻毒蛋白破壞。

【炮制】敲碎種子外殼,揀取種仁用。

①《雷公炮炙論》:"凡使蓖麻子,先須和皮用鹽湯煮半日,去皮取子研過用。"

②《本草蒙筌》:"蓖麻子,修制忌鐵。"

【性味】甘辛,平,有毒。

①《唐本草》:"甘辛,平,有小毒。"

②《玉楸藥解》:"味苦,氣平。"

【歸經】入大腸。肺經。

①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脾、大腸二經。"

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脾、肺三經。"

③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太陰,足太陽經。"

【功用主治】消腫拔毒,瀉下通滯。治癰疽腫毒,瘰疬,喉痹,疥癩癬瘡,水腫腹滿,大便燥結。

①《唐本草》:"主水百。"

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水脹腹滿,細研水服;瘡痍疥癩,亦可研敷。"

③《本草衍義補遺》:"能出有形質之滯物,故取胎產、胞衣、剩骨、膿血者用之。"

④《綱目》:"主偏風不遂,失音口噤,頭風耳聾,舌脹,喉痹,?喘,腳氣毒腫,丹瘤,湯火傷,針刺入肉,女人胎衣不下,子腸挺出,開通關竅經絡,能止諸痛,消腫追膿拔毒。"

【用法與用量】外用:搗敷或調敷。內服:入丸劑、生研或炒食。

【宜忌】孕婦及便滑者忌服。

《本草經疏》:"脾胃薄弱、大腸不固之人,慎勿輕用。"

【選方】①治疔瘡膿腫:蓖麻子二十多顆,去殼,和少量食鹽、稀飯搗勻,敷患處,日換兩次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
②治癰疽初起:去皮蓖麻子一份,松香四份。將蓖麻子搗碎加入松香粉充分攪拌,用開水攪成糊狀,置于冷水中冷卻成膏狀備用。用時將白膏藥按瘡面大小攤于紙或布上貼患處。(遼寧《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》)

③治瘰疬:蓖麻子炒熱,去皮,爛嚼,臨睡服三、二枚,漸加至十數枚。(《本草衍義》)

④治咽中瘡腫:萆麻子一枚(去皮),樸硝一錢。同研,新汲水作一服,連進二、三服效。(《醫準》)

⑤治喉痹:萆麻子,取肉捶碎,紙卷作筒,燒煙吸之。(《醫學正傳》圣煙筒)

⑥治諸骨哽:蓖麻子七粒。去殼研細,入寒水石末,纏令干濕得所,以竹篾子挑二、三錢入喉中,少頃以水咽之即下。(《魏氏家藏方》)

⑦治癘風,手指攣曲,節間痛不可忍,漸至斷落:蓖麻一兩(去皮),黃連一兩(銼如豆)。以小瓶子入水一升,同浸,春夏三日,秋冬五日,后取蓖麻子一枚,擘破,以浸藥水,平旦時一股,漸加至四、五枚,微利不妨,瓶中水少更添。忌動風食。(《醫準》)

⑧治湯火傷:蓖麻子、蛤粉等分。研膏。湯損用油調涂,火瘡用水調涂。(《養生必用方》)

⑨治犬咬傷:蓖麻子五十粒。去殼,以井水研膏,先以鹽水洗咬處,次以萆麻膏貼。(《袖珍方》)

⑩治風氣頭痛不可忍:乳香、蓖麻仁等分。搗餅,隨左右貼太陽穴。(《綱目》)

⑾治小兒頹疝:蓖麻仁三枚,棘剛子(去皮)三十枚,石燕子(燒)一枚,滑石(末)二錢匕,麝香(研)半錢匕。上五味搗研勻,稀面糊和丸,如綠豆大,每服十五丸,空心,煎燈心湯下。(《圣濟總錄》蓖麻丸)

⑿治?喘咳嗽:蓖麻子去殼炒熱,揀甜者吃,多服見效。(《衛生易簡方》)

⒀治難產及胞衣不下:蓖麻子七枚。研如膏,涂腳底心,子及衣才下,便速洗去。(《海上集驗方》)

⒁催生并死胎不下:蓖麻子三個,巴豆四個。研細,入麝香少許,貼臍心上。(《衛生家寶方》)

⒂治子宮脫下:蓖麻仁、枯礬等分。為末,安紙上托入,仍以蓖麻仁十四枚,研膏涂頂心。(《摘元方》)

⒃治暴患脫肛:蓖麻子一兩。爛杵為膏,捻作餅子,兩指寬大,貼囟上;如陰證脫肛,生附子末、蔥、蒜同研作膏,依前法貼之。(《活幼心書》蓖麻膏)

⒄治口眼歪斜;蓖麻子仁七七粒。研作餅,右歪安在左手心,左歪安在右手心,卻以銅盂盛熱水,坐藥上,冷即換,五、六次即正也。(《婦人良方》)

【臨床應用】①治療顏面神經麻痹

取蓖麻子去殼搗成泥狀,敷于患側下頜關節及口角部(厚約0.3厘米),外加紗布繃帶固定。每日換藥1次。治療3例,均于10天內痊愈。

②中毒與解毒

蓖麻子中所含毒質受熱后即破壞。故中毒者多為生食后發生。曾報告3例小兒,生服蓖麻子仁2~7粒后發生持續嘔吐,并伴腹痛,其中1例嚴重者神志模糊,出現脫水征象,手足發冷,瞳孔散大,對光反應遲鈍。經按一般中毒常規處理及對癥治療,均漸恢復。

【名家論述】①《綱目》:"蓖麻仁,氣味頗近巴豆,亦能利人,故下水氣。其性善走,能開通鍺竅經絡,故能治偏風失音,口噤、口目歪斜、頭風、七竅諸病,不止于出有形之物而已。蓋鵜鶘油能引藥氣入內,蓖麻油能拔病氣出外,故諸膏多用之。一人病偏風,手足不舉,時珍用此油同羊脂、麝香、鯪鯉甲等藥,煎作摩膏,日摩數次,一月余慚復,兼服搜風化痰養血之劑,三月而愈。一人病手臂一塊腫痛,亦用蓖麻搗膏貼之,一夜而愈。一人病氣血偏頭痛,用此同乳香、食鹽搗?太陽穴,一夜痛止。一婦產后子腸不收,搗仁貼其丹田,一夜而上。此藥外用累奏奇勛,但內服不可輕率爾。"

②《本草經疏》:"蓖麻,其力長于收吸,故能拔病氣出外,其牲善收,故能追膿取毒,能出有形之滯物,又能通利關竅,故主水百。"

③《醫林纂要》:"蓖麻子,瀉肺氣之下行,能決至高之水而下之,遁關竅,正經絡,調上下。或云服此畢生不能食炒豆,亦不然。"

④《本草正義》:"蓖麻子,氣味甘平,瀕湖以為甘辛平,其實全無辛味;石頑以為溫,頤且恒用以消散外瘍紅腫?熱各癥,則可證其性必是清涼,石頑之說亦非是。其性善走善散,丹溪以為能追膿取毒,拔邪外出,甚是不確;業師朱氏,兼治外瘍,凡拔毒提膿藥中,從不用此,惟退消陽毒紅腫,及發頤、瘰疬、乳癰等癥,有家制千捶膏一方,專用蓖麻子仁杵細,和乳香、膠香、銀朱、麝香成膏,即有紅赤?高,勢且釀膿者,亦可十消八九,則明消散之功,何可誤認提毒外出。瀕湖以治偏風不舉,口目歪斜,蓋亦用其走竄入絡,可以通痹,非能拔出血絡經脈之風邪。據《綱目》所載,一人偏風,手足不舉,瀕湖以此油同麝香、鯪鯉甲等作膏,摩之而愈,則真是風寒濕三氣雜至之痹著關節者,所以有驗,此辨癥之不可模糊隱約者也。丹溪又以為能出有形之滯物,故取胎產胞衣,剩骨膿血者用之,則亦因其善走而速之使動耳。瀕湖又謂一人病手臂一塊腫痛,以此搗膏貼之,一夜而愈,則即走竄消散之功耳。"

更多古今名醫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古今名醫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焦點熱文

蓽茇

蓽茇 (《開寶本草》)【異名】蓽撥(《唐本草》),蓽撥梨..[詳細]

健康養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