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風
本品為常用中藥?!渡褶r本草經》列為上品。李時珍謂:防者御也,其功療風最要,故明防風。
來源:為傘形科多年生植物防風的干燥根,均為野生。
別名:別名銅蕓、回云、回草、百枝、百種。
植物形態:多年生草本,莖單一,根頭部有纖維狀棕黃色粗毛。根生葉有長柄,基部稍抱莖,葉片三角卵狀,二回或近三回羽狀分裂。莖生葉較小,生于葉鞘上。復傘形花序,頂生?;ò咨?,雙懸果。
產地:1、東防風生產于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。
2、西防風生產與內蒙、河北。
3、水防風生產于河南鄭州、洛陽汜水等地。
性狀鑒別:東防風:圓錐形,長約20~50厘米,直徑約1厘米。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,頂端鈍尖,有密集的細環節如蚯蚓,俗稱“蚯蚓頭”或“旗桿頂”。細環節上帶有部分黃色纖維狀毛須,系葉基部殘存的維管束。細環節之下多縱皺并有橫長皮孔。質松脆,易折斷。斷面中間有黃色圓心(木質部),心外有棕色環(形成層)、最外層淡棕黃色(皮部),有裂隙。微有香氣。味甘后微苦。
西防風又名口防風,形態基本與東防風相同,唯頂端環節較小,殘存維管束較多(俗稱掃帚頭),皮色較淺,縱皺較多。斷面及氣味亦與東防風同。
以上兩種均以根條肥大,平直,皮細質鞣糯,斷面黃白色,中心色黃,顯菊花心者為佳。
水防風:又名汜水防風。細長條形,彎曲不整,長約15~25厘米,直徑約0.5厘米。表皮土黃色,頂端有短蘆,下多縱皺。少有小歧根及微凸起的須根痕。質柔韌易折斷,斷面淡棕黃色,有黃色圓心,味甘。
以條長均勻,不帶蘆頭,體柔,斷面黃白色,中間有黃色花紋為佳。
主要成分:含揮發油,甘露醇。
藥理作用:1、發汗解熱,動物實驗已證實有中等度解熱作用。
2、鎮痛。
3、利尿。
4、抗病毒作用,動物實驗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。
炮制:切片生用。
性味:辛甘溫。
歸經:入膀胱、肺、肝、脾經。
功能:發表散風,勝濕解痙。
主治:外感風寒或風濕所致的頭痛、目眩骨節疼痛、破傷風等癥。
1、用于治療外感風寒、風熱、關節和肌肉風濕。主要作用是祛風(即通過解熱、發汗、鎮痛等作用解除風邪引起的癥狀)。防風的藥性較緩和,發汗力量不如麻黃、桂枝,性味的辛燥不如羌活,故稱為“風藥中之潤劑”。
治感冒常與荊芥同用。防風與荊芥作用上的差別是:防風性較荊芥為溫,且能勝濕(即治療由濕引起的癥狀),故治療風濕痹痛用防風而不用荊芥。
如外感寒邪,傷濕感冒,惡寒無汗,則配蒼術,方如海藏神術湯。
2、用于治偏頭痛。配白芷、川芎,尤其是體質平素虛寒而又有頭痛、頭暈者,或頭痛與風濕有關者更適用。
3、用于止癢。常與荊芥、薄荷配用,其作用仍屬祛風范疇(中醫學認為癢疹也屬“風”癥)。
4、用于治療痛瀉(即腸鳴腹痛,瀉時有痛)。中醫認為這種痛瀉由于腸內有“風”邪又有“濕滯”,故治療上有防風配白術,達到祛風去濕目的,方如痛瀉要方。
用量:3~9g。
處方舉例:1、神術湯(王海藏):防風6g、蒼術6g、灸甘草3g、蔥白9g、生姜9g,水煎服。
2、痛瀉要方(《景岳全書》):防風9g、白術9g、白芍12g、陳皮6g,水煎服。
注:除以上三種防風外,還有四川、云南、新疆等省產的不同形態的防風。如竹葉防風、竹節防風、細葉防風等,但都屬于地產地銷。河南的汜水防風主銷中南區。東防風與口防風運銷全國并出口。京津兩市習銷東防風和口防風兩種。
西防風中?;煊袀阈慰浦参锷耻钕愕母?俗稱白馬肉),其根上粗下細,不分歧。外皮黃白色,皮質堅硬,折斷有木質心,可由上部用手劈成兩開。防風則不能劈開,注意鑒別。
西安附兒中醫醫院“兒童發育行為疾病&生長發育疾病名醫..[詳細]